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4年以来工作回顾
2024年是富阳撤市建区十周年,也是富阳承压奋进、接续奋斗、再上台阶的一年。面对交织叠加的宏观性、结构性、阶段性困难挑战,我们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省市部署统筹推进“十项重大工程”和后亚运“十大攀登行动”,深化改革、强基固本,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强区”主战略,较好地完成了区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全年地区生产总值成功迈上千亿元台阶,科技创新指数首次进入全省第一档次,位列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第25位、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48位、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第55位,连续五年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区”。
一年来,我们重点开展了六方面工作。
一、精准施策提振信心,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1.政策支撑稳预期。全面启动产业多元扶持政策改革,精准出台一揽子增量政策,兑现产业扶持资金21.7亿元,惠及市场主体1.2万家次。积极争取“两重”政策,共计列入特别国债项目11个、国债资金9亿元,新增政府专项债券20.2亿元,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2.3亿元;抢抓“两新”政策机遇,核销政策资金6亿元,拉动消费35亿元,完成率214%、全市第2。向上争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4121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2.项目撬动促增长。迭代升级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开展治“五未”提“五率”专项行动,亮灯项目办理率、销号率全市并列第1。省“千项万亿”工程、市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分别达148.8%、162.2%,省市重点项目开工率100%;芯海、正泰、博之锐生物等7个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竣工投产,南北渠分洪隧洞工程(一期)开工建设,中环北段加快推进。
3.企业服务破难题。细化落实企业需求迫切、实际有感的10方面34项“为企办实事”项目。做实诉求服务,坚持服务企业“不得说不”理念,实现规(限)上企业走访全覆盖,企业诉求办结率100%、解决率92.8%、满意率98%。做精增值服务,持续深化“兜底办”,打通8类疑难问题解决路径,新增“嵌入式”服务企业驿站3个。做优审批服务,推出“企业一件事”45项,办结企业事项9.8万件,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率99.8%。
二、拓展增量积蓄后劲,新质动能加速集聚
1.招大引强有力有效。迭代新形势下招商引资打法,招引落地亿元以上产业项目56个、总投资192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7个,引进上市企业1家,固投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落地完成率全市第3。建立大联动招商格局,实现外派招商人员规模、签约项目“双倍增”,10亿元、20亿元以上签约项目“双突破”。深化招投联动,落地产业基金投资项目22个,撬动社会资本166亿元。开展项目化人才引育,新引进大学生3万人、增长24.3%,其中,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2415人、增长8.8%,新来杭35周岁以下大学生10252人,增长17.4%、增幅全市第3。
2.企业培育精准高效。构建企业培育梯队,新增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2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4家、省级雄鹰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3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10家、“四上”企业399家。新跃升产值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3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13家,入选省级“链主企业”培育库4家。建成产业联盟12个,新增省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4个、数量全省第2。新增省级中小企业服务机构6家、品字标“浙江制造”认证企业26家,主导制定国家标准1项、“浙江制造”标准8项。
3.创新孵化提质增效。实施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运营改革,新认定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各1家;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实现零的突破;杭州光机所、富芯半导体2个科创案例入选“创新浙江大会”十大典型案例;R&D经费投入强度达3.4%,增幅连续两年全市第2。加快孵化体系建设,拓展创新空间35处、面积38万平方米,新认定省级专业孵化器1家、市级孵化器(众创空间)3家,杭州光机所累计孵化项目超50个、总估值超200亿元。优化科创金融服务,落地首批科技支行2家,新建专项基金7支、规模达6亿元。
三、深化改革夯实基础,产业转型纵深推进
1.产业体系向新向优。深化产业体系改革,聚力发展四大新兴产业和五大培育产业,“4+5”产业链营收规模达804亿元、增长22.4%。企业“智转数改”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覆盖,新增省级未来工厂6家、市级以上绿色工厂13家。新认定百亿级总部企业2家、省民营经济总部企业7家、市级总部企业25家。全年营利性服务业营收增长14.7%、全市第1,规上软件信息业营收增长38.5%、全市第2。稻田新型综合种养面积全市第1,粮食播种面积实现五连增,获评全省“产粮大县”。新认定茶叶、蔬菜10亿元以上产业链2条,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家,列入省级农业重点项目库16个,四维生态产业园入选农业农村部典型案例。
2.产业平台提能提级。构建开发区(园区)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开发区新电商产业集聚新国潮品牌超100个、规(限)上企业超100家、营收超1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揭牌成立浙江中医药大学富阳研究院,创成全省首个现代中医药产业专利导航服务基地;机器人产业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3家。富春湾新城加快推进省级集成电路协同区建设,滨富集成电路产业园成功落地;光通信设备产业集群获评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人工智能产业加快推进示范点建设,智能物联产业园(一期)竣工投用。
3.产业基底聚势聚能。完成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实施国企经营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全年经营性收入增长75.3%,新增“AAA”级主体信用等级国企2家,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入围全国区县级政府引导基金30强。新建块状经济产业联盟3个,开工产业园5个,竣工产业园6个,推进新登智造产业园(一期)等11个低效用地再开发典型项目,成功承办全市工业功能区有机更新现场会。深入推进“青蓝工程”和“青创能力提升营”行动,青年企业家、青创客培育规模均超150人;新增“浙江工匠”培养项目6个、技能人才6626人。
四、拉高标准提升品质,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1.生态本底巩固夯实。以最高政治站位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起底整治制砂、渣土等突出性问题,全力化解“厂居”“路房”等深层次矛盾。PM2.5浓度降至29.3微克/立方米,为“十四五”以来最佳;富春江出境断面水质连续10年优秀;一般工业固废规范化管理入选国家试点,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纳入“杭州市碳达峰试点城市十大标志性工程”,生态满意度评价创历史最佳。阳陂湖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成开放,富春江入选全省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获评“美丽浙江”考核七连优、全省林长制考核两连优,再获“大禹鼎”。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