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新闻网首页| 旧刊浏览| 返回数字报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4:春江两岸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6月10日 星期二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丝带编织共富路,灵桥一企业生产的毕业生荣誉花环、荣誉绳带动灵桥镇及周边镇街千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
巧手织就家门口“增收花环”

  记者 包健 徐康亮 通讯员 孙赵惠 郭亚云 吴欢

  在富阳灵桥镇光明村一处千平方米的厂房内,丝带无声流转,正为远隔重洋的欧美高校编织着毕业季的荣誉花环。杭州斯一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斯一纺织)扎根于此不过两月,其生产的毕业生荣誉花环、荣誉绳便带动灵桥镇及周边春江、大源、场口、环山等乡镇(街道)千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年轻妇女增收近百万元,在家门口织出了一条看得见的共富之路。

  “归乡兴业”:从教育讲台到共富工坊的引路人

  斯一纺织负责人方晶晶是土生土长的灵桥镇利民村人。此前从事教育工作的她当了二十余年绘画老师、做了近二十年的美术培训。

  “本以为拥有了一间自己的画室就圆满了,谁也没想到我还会选择此时去突破。”方晶晶介绍,今年初她在灵桥镇村干部的积极招引下,敏锐捕捉到家乡招商引资的机遇与需求。今年3月,她毅然从外地回到灵桥再创业。“先是利民村党委书记汪晓东在全镇范围内帮助寻找闲置厂房。选址光明村后,该村党委书记方兰兰又帮忙协调企业注册、水电配套等问题。短短一个半月时间,我们便开始有条不紊地投入经营。”方晶晶说再次回到家乡灵桥,不仅仅是一次地理意义上的空间回归,更承载着她带动乡邻共同致富的朴素愿景。

  指尖经济:小丝带串起千家万户的增收链

  斯一纺织的核心模式是典型的“共富工坊”——企业提供原材料与技术指导,村民利用碎片化时间居家灵活生产。方晶晶拿起桌上的一条彩色荣誉花环介绍,花环材料仅是普通丝带,但经过手工编织便价值倍增。“一位熟练工约15分钟即可完成一条四股彩带的编织,可获得2.8元报酬。荣誉绳制作简单,单条报酬0.25元,但手脚快的人一天可制作600条。上月最多的人一个月就赚了4000多元。即使每天只要编个五六条,一月也有近500元的收入。”方晶晶笑着说自己招工的原则也很简单,心灵手巧即可,“因为编织丝带不挑时间、不挑地方,躺床上也能做。”

  正是这种低门槛、高弹性的就业方式,精准对接了农村闲散劳动力、年轻妇女的需求,短短两个月时间就吸引千余名妇女加入斯一纺织大家庭,将原本难以利用的零碎时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

  如今斯一纺织的业务触角已延伸至春江、场口、环山、龙门、春建等多个乡镇(街道)。同时一套覆盖富阳九个片区的高效物流体系也运转起来:原材料分发到户,成品定期回收。目前已累计收回30余万条荣誉花环粗成品,为各地村民创收近百万元。一条条窄窄的丝带在千家万户的指尖穿梭,织就了一张覆盖广泛的“家门口”的就业增收“共富网”。

  工坊之光:助企服务托起乡村共富新图景

  斯一纺织的快速落地与发展,离不开灵桥镇在招商引资中展现的精细服务与创新模式。从协助斯一纺织选址落户光明村,到支持其“共富工坊”模式的推广运行,镇村两级提供的不仅是场地便利,更是对“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就业推动共富”理念的坚定扶持。这种服务,让返乡创业者感受到诚意,也让村民看到了在家乡扎根发展的希望。

  “劳动报酬看着不高,但贵在人人可参与、时间可自由安排,切切实实为乡亲们增收开辟了新路。”灵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斯一纺织的实践,生动诠释了“共富工坊”的核心价值:它不仅是生产车间,更是激活乡村闲置劳动力、增强村民对共同富裕道路认同感的“催化剂”。

  当丝带在灵桥镇乡亲们及富阳百姓的巧手中翻飞,它们编织的已不只是异国学子的毕业荣光,更是在本土土地上绽放的、属于每一位参与者的“共富之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政
   第04版:春江两岸
   第05版:时政
   第06版:城事
   第07版:城事
   第08版:资讯
新登镇入选浙江第二批省级中心镇
■春江街道 政企协作共建反诈“防火墙”
■银湖街道 开展六五环境日清山行动
■春建乡 开展“进站会商一件事”活动
■大源镇 开展消防应急演练活动
巧手织就家门口“增收花环”
■里山镇 专题协商破解农村建房难题
■渔山乡 以稻为媒串联人才家庭情感纽带
■场口镇 新联会场口分会理事会召开
富阳青年进村“趣”宣讲
■常安镇 开展“公民爱心日”活动
富阳日报春江两岸04巧手织就家门口“增收花环” 2025-06-10 2 2025年06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