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高远 通讯员 陈柳青 陈俊
四月芳菲,万市镇浮云岭迎来一年中最美的时刻:千亩野生映山红迎春怒放,如红色云霞漫卷青山,与云海、林涛相映成趣,吸引众多游客踏春打卡。而在万市镇古东安盆景园里,花农们正将这份“山间春色”悉心雕琢——或盘根错节、或疏影横斜的映山红盆景摆满庭院,枝干上点缀的簇簇花苞即将绽放。从云端花海到方寸盆景,从农户单打独斗到产业集群发展,万市镇正以“花”为媒,串联起生态旅游、盆景艺术与乡村振兴的新故事,让“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
浮云岭上杜鹃红,千亩花海醉游人
四月,万市镇何务村浮云岭云雾缭绕间,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开得正艳。那一团团、一簇簇的红色,如胭脂点染,与青翠的山峦、缥缈的云海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绝美的“花海云岭图”。沿着4条登山道拾级而上,最短30分钟即可登顶,一路上,花香扑鼻,鸟鸣清脆,让人心旷神怡。
“我在视频上看到浮云岭的映山红很美,今天天气很好,特意和家人一起来看看。”来自杭州的游客王女士一边拍照一边赞叹:“这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就像仙境一样。”据何务村相关负责人介绍,浮云岭曾因宋代文豪苏轼踏足赋诗而闻名,如今更以生态旅游焕发新生,每年映山红开放的时候,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巧手匠心育盆景,方寸之间藏乾坤
在万市镇,映山红不仅是山上的一道美景,更被盆景种植户培育成“微缩的春意”。在万市村,盆景种植户袁金富正在精心打理着他的映山红盆景。只见这些盆景造型古朴苍劲,有的如游龙出海,有的似苍松挺立,花色更是艳丽多变,赤红的热烈,粉紫的婉约,让人爱不释手。
“我们这里的映山红盆景都是依托本地丰富的野生映山红资源培育出来的。”袁金富介绍说,“从选材到造型,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选材要选那些树桩形态独特、有潜力的,然后经过多年的修剪、蟠扎,才能形成现在的造型。”袁金富从事盆景种植已经20多年了,是万市镇盆景产业的带头人之一。他告诉记者,以前村民们只是把映山红当作普通的山花,后来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家发现映山红盆景很受游客欢迎,于是纷纷开始培育。
在田源村的一家盆景种植户李大姐的园子里,记者看到她正在给一盆映山红盆景浇水。“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喜欢买我们的映山红盆景,带回家放在庭院里,既能观赏,又能净化空气。”李大姐笑着说:“我家每年能卖出几百盆,收入比以前种地好多了。”
产业升级谱新篇,三产融合促发展
万市镇的盆景产业有着4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浙江省最大的树桩盆景生产基地之一。全镇现有生产经营树桩盆景专业农户30多户,每年制作各类大小盆景6万多盆、50多个品种,多次在国内外赛事斩获金银铜奖。然而,随着传统市场受众减少、经营户零散发展等问题,盆景市场份额逐步缩减。
为了提升产业规模,万市镇借助美丽城镇创建的东风,启动了东安盆景产业园项目建设。“我们共计投资1800余万元,打造古东安盆景园,其中一期项目已于2022年竣工,二期项目正在施工中。”万市镇相关分管领导说:“建成以后,预计带动全镇33户盆景专业户入园,实现盆景年销售量800余万元。”除了扩大产业规模,万市镇还通过农文旅融合的方式,构建多村联动发展模式,将映山红盆景与浮云岭花海、青龙峡漂流、古银杏观光等资源串联,形成全域旅游产业链。“我们成立了村庄经营公司、引进了职业经理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游客了解万市的盆景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资源转化开新局,共富路上绘新篇
“万市的盆景产业,既是老底子的‘山货经济’,更是新时代的‘艺术经济’。我们以‘盆倾东安·景满万市’为主题,推动产业从单一树桩盆景向多元品类转型,从传统种植向‘种植+设计+文旅+电商’全链条升级。接下来,万市镇将重点推进古东安盆景产业园二期工程,把盆景产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让每一盆‘微缩春光’都成为农户手中的‘致富密码’,让万市的山更绿、水更清、百姓更富。”该分管领导说。
如今的万市镇已从单一盆景种植基地蝶变为集产、旅、文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小镇:春日浮云岭映山红漫山,夏季青龙峡漂流纳凉,秋日古银杏林染金,冬季山房民宿枕星而眠,四季皆有景可赏、有乐可寻。依托“山上花海+山下盆景”的特色资源,当地正以三产融合的“美丽经济”为笔,在乡村振兴画卷上勾勒出一条“从山花到艺术、从单一到多元”的特色发展路径。